学院李志攀教授团队两项国际合作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0-11-02 15:25:26

近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李志攀教授参与撰写的白皮书《Future of Nuclear Fission Theory》(《核裂变理论的未来》)以Topical Review的形式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Physics G: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上见刊。

裂变理论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目前已有多种微观多体理论对裂变现象做出了解释,但都不够全面。近年来,科学界对于天体物理学、超重元素的稳定性以及中微子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的认知日益深刻,核裂变机制在其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将目光投向核裂变领域,同时得益于现代计算机计算能力和微观理论的高速发展,为核裂变理论的突破提供了现实基础。

因此,2019年10月来自中、美、英、法、德、日等地的33名国际知名科研工作者在英国约克举行了“Future of Theory in Fission” 裂变领域国际会议,针对裂变理论未来发展的各种问题展开了具有前瞻性的讨论。其中,有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物理学教授、汤姆·邦纳核物理学奖获得者Witold Nazarewicz,克罗地亚科学与艺术科学院院士、克罗地亚国家科学奖获得者Dario Vretenar, 以及英国约克大学理论核物理教授、波兰Wojciech Rubinowicz科学奖获得者Jacek Dobaczewski等知名专家,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李志攀教授也受邀参会,并在会后参与合作撰写了《核裂变理论的未来》白皮书,一起寻求发展“有希望的新的理论途径”。

图1.裂变白皮书参与撰写作者

白皮书回顾了已有的裂变理论,对核裂变领域的基础概念、常用模型与近似、常用算法、程序的输入与输出等做出了总结,并前瞻性地提出了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裂变理论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给出部分解决方案。相关专家认为,白皮书不仅是对过去裂变理论的一次回顾与总结,更是核裂变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指路明灯。

值得一提的是,李志攀教授团队还参与了DRHBc质量表合作组并取得新进展。DRHBc质量表合作组 (The DRHBc Mass Table Collaboration) 是原子核物理领域的国际性学术合作组织,成员来自韩国釜山大学、韩国IBS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香港大学、西南大学等十六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组成立于全球大型放射性同位素装置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对远离β稳定线的奇异核的理论研究及相关实验数据的测量具有指导意义,并为天体物理及核合成过程等重要问题提供输入量

李志攀教授团队作为DRHBc质量表合作组主要成员之一,承担了部分同位素链的计算任务,对质量表理论构建中原子核的转动及振动修正能部分开展了重要研究,预计将进一步提高原子核结合能理论预言的精确性。

图2.DRHBc质量表合作组现有合作成员

DRHBc质量表合作组的阶段性成果《Deformed relativistic Hartree-Bogoliubov theory in continuum with a point-coupling functional: Examples of even-even Nd isotopes近期发表于权威核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C。文章详细介绍了DRHBc理论,并以Nd同位素链为例研究了其结合能、双中子分离能、费米能、半径、密度分布等原子核基态性质。目前合作组成员主要致力于构建偶偶核DRHBc质量表以及开展对奇A原子核的计算。